嗨!欢迎来到遛音响6HIFI 请登录 免费注册
400-068-4885
音响评析

英国 雨后初晴 Harbeth 40.3 XD 最新款大型书架音箱

2024/3/11 10:59:32

|
524

第一次对Harbeth音箱有深刻印象大约是在1980年代末期或1990年代初期吧?那时在香港音响杂志上看到金弦洋行做了Harbeth的广告,用的是「雨后初晴」这四个字。也不知道金弦老板马浚是否因为读过苏东坡的「饮湖上初晴后雨」这首诗,所以将「初晴后雨」改为「雨后初晴」。不论如何,我认为那是很成功的广告文案,因为这四个字活生生赋予了Harbeth音箱的声音特质,而且让人印象深刻。

苏东坡那首诗是这样写的:「水光潋滟晴方好,山色空蒙雨亦奇。欲把西湖比西子,淡妆浓抹总相宜。」如果将这首诗做音响解读,可以这样说:「声音透明、清爽、干净、而且小声听、大声听、室内乐、管弦乐都适合。」Harbeth音箱就从那个时候起,在全世界一直红到现在。


BBC研发工程师


如果要说Harbeth的历史,我认为要从Harbeth成立之前的更早的1960-1970年代说起。当时在BBC上班有二位工程师Dudley Harwood(H.D. Harwood)与Spencer Hughes(1924-1983),他们二人都参与BBC鉴听音箱LS3/5与LS3/5A的研发(事实上BBC还有LS3/4、LS3/6、LS5/5等不少型号),后来还一直延伸到LS5/8与LS5/9(体积比LS5/8小)。

这二位工程师前者创办了Harbeth,后者创办了Spendor。当年Hughes是Harwood的手下,不过Hughes先研发出Bextrene(Polystyrene,聚苯乙烯)材料可以做为音箱单元振膜,于是在1969年辞职,创立了Spendor。Spendor这个商标是以Spencer +Dorothy=Spendor合成,Dorothy是他太太的名字。或许您会奇怪,为何Hughes研发出新材料,就急着要辞职创业?因为如果他还留在BBC,BBC就不能跟他买这种材料,那就没钱赚了。Spendor音箱就从那时一直到现在,在SpencerHughes过世之后,由他儿子接棒,后来在2000年被Audiolab的创始人之一Philip Swift买下。

40.3 XD的箱体是传统矩形,箱体大小说落地式不够高,说书架型又太大,所以另加特别订制的脚架。原木皮的外观看起来好像没上漆没上色,很特别。


1977年创业


而还留在BBC的Dudley Harwood呢?他1976年研发出比Bextrene(Polystyrene)性能更好的Polypropylene(聚丙烯)材料,这种材料做成的振膜拥有更低的音染,更高的灵敏度。于是他也跟SpencerHughes一样辞职,在1977年创立了Harbeth。Harbeth的商标也模仿Spendor的作法,Harwood+Elizabeth=Harbeth。最早的Harbeth音箱都采用这种PP塑料振膜。事实上,这二种材料的振膜后来也成为音箱单元的主要振膜材料,广泛流行。

1984年,法国Audax研发出TPX塑料,Harwood研究之后,认定比他自己的PP材质还好,于是将自己的PP材质专利卖给CBS,转而使用TPX振膜,第一对使用TPX振膜的音箱就是HL MK4。就这样,Harbeth的音箱不仅卖在欧洲,还卖到亚洲,尤其在日本相当受欢迎。

又过了二年,就在1986年,有一位年轻人Alan Shaw慕名而来找上他,想要卖他的音箱。结果DudleyHarwood那时也想退休在家里种玫瑰,二人一拍即合,AlanShaw在1986年10月30日正式买下Harbeth,成为Harbeth的老板迄今。到底Alan Shaw是何方人物,怎么会突然冒出来?这里又有一段Alan Shaw自己说的故事。


音响启蒙


大约在1973年Alan 13岁时,BBC Brighton分站推出星期六午餐时间,这是为青少年制作的节目。有一天他看到告示,征求小帮手,他跟几位朋友兴冲冲的去报名,他被分派的工作就是把零碎录音带接合,让原本无法使用的录音带能够重新使用。他回忆自己对广播公司第一个印象就是里面怎么那么安静,第二个印象就是真空管的热度与被热蒸出来的油味(我猜那是电容的味道)。

小Alan就这样跟朋友在录音室中打混,一下子跑去听人广播,一下子又跑到控制室来听从音箱传出来的声音。大约在1974或1975年,一个星期六早上,Alan跟同伴一如往常来到录音室,看到二三个人围着一个小音箱在讨论。那是什么?小Alan好奇的问。那是LS3/5A,我们的新鉴听音箱,首席工程师回答,并且说:如果你们想要,我可以向我们的第三方Chartwell订套件(当时名为BBC Symphony Kit)。

当下他们几个小家伙把口袋都掏破了,挤出所有的钱来买。不过小Alan因为钱不够,只能买音箱单元,分音器自己制作。也就是因为这样,AlanShaw开始以邮购的方式贩卖音箱单元与其他零件,踏出了他音响行业的第一步。

后来,AlanShaw大学毕业,在NEC找到一份工作,本来NEC要的是工程人员,不过Alan Shaw因为已经有电子零件与音响的经验,所以虽然念的是市场营销,还是被录取了。就这样,Alan Shaw在NEC从1981年一直做到1987年才离开。

40.3 XD的三个单元安置在箱体正中央,排列方式也很正常。面板上还有二个低音反射孔。从外观上只可以发现很多的螺丝,这是一般音箱很少看到的,事实上这也是遵循BBC音箱箱体设计理论的作法。


买下Harbeth


有一天,AlanShaw在南伦敦有二个约会,在等待的空闲中,他抽空去拜访附近的Rogers,想跟他们要Price List,放在自己的邮购公司Sound Box目录中,没想到被Rogers人员粗鲁的拒绝了。事后Alan Shaw回忆,如果当时Rogers肯给他价目表,他可能还会继续做邮购生意,不会去买下Harbeth。他就是被气到了,所以才会想自己也来开一家音箱工厂。

为何AlanShaw会找上Harbeth呢?因为他看过Dudley Harwood写过的许多音箱设计技术性文章,又见到Harbeth的音箱很有名,以为Harbeth规模很大,于是在1986年去拜访。没想到他去拜访Harbeth时,只看到Harwood这个老人,让他大为惊讶。第一次拜访后Alan认为机不可失,于是后来又回头去找Harwood,谈价钱,终于在1986年10月30日买下,那年Alan才29岁。本来Alan Shaw想要请Harwood当顾问,但是被拒绝了,Harwood说他只想回家种玫瑰。

200mm RADIAL2中音单元是自家开发,这种胶材振膜深黑色有光泽,在Harbeth其他二音路音箱是用来当中低音单元,以200mm直径单元作为中音单元的音箱极少,这是40.3 XD的特殊之处。


革命性RADIAL


为何当时Alan看到Harbeth工厂规模小,还会那么有信心呢?因为Harwood告诉他,最大市场在日本,而根据Alan在NEC上班六七年的经验,知道日本人特别注重质量,既然能够在日本有市场,音箱一定不差,所以对Harbeth有信心。接手后Alan Shaw推出HL Compact,并且在1988年重新开始制造LS3/5A。不过Harbeth脱胎换骨是在1990年时,Harbeth参与政府的Science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Concil计划,雇用三位毕业工程师,一半费用政府出资,一半费用他负担,与Brighton大学合作,就这样花了三年时间,研发出RADIAL材料(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AdvancedLoudspeakers),这种材料可以射出成形制造振膜,性能好过PP与PS。就这样,Harbeth从1994或1995年开始用RADIAL振膜,一直到今天。这就是Harbeth音箱的历史。

40.3 XD是2020年推出的最新版本,与2017推出的40.2周年纪念版相较,差别在于分音器升级,并且提供更多种外观木皮漆工选择。


研发报告等身


为了了解DudleyHarwood,我去找了BBC的一些研究纪录,发现他从1949年开始就有研究报告,当年有二篇。1950年代有16篇,1960年代有26篇,1970年代有12篇。最后一篇是1978年1月,讲的是震动与吸收。其实1978年他已经离开BBC了,这篇应该是原本就写好的研究报告。而1977年1月他的一篇研究报告是有关音箱箱体。同样1月还有另外一篇报告,主题是如何改善便宜的音箱。这二篇报告都是与R. Matthews共同发表的。事实上他的研究题目很广泛,从铝带麦克风到空间、音箱、箱体、录音室等各式各样,可见DudleyHarwood真的有料。奇怪的是,我上网都查不到DudleyHarwood的出生过世时间,我推测如果他还在世间,恐怕都要将近100岁了。

40.3 XD的背板上只有一组WBT音箱线端子,此外就是序号。40.3XD的序号还有分左右,这并非告诉用家摆在左边或右边,而是强调左右声道是经过仔细配对的。


没有落地式


如果您关心过Harbeth这家音箱厂,就会发现他们没有生产过落地式音箱,通通都是书架型,而且是大小不同的书架型。为何会这样呢?因为一开始Harbeth就是以BBC音箱为模板去设计制造的,而且认为音箱体积越大问题越多,所以一直锁定在LS3/5A到LS5/8这之间的体积大小。老实说以BBC的鉴听用途而言,LS5/8应该也够了,何况现在Harbeth最大的旗舰音箱40.3 XD已经改为三音路设计,体积为750×432×388mm。在此提醒您,BBC LS5/8是在1979年才设计的,跟Dudley Harwood与Spencer Hughes无关。而且它是2音路设计,高音25mm软凸盆,中低音300mm PP振膜,带宽40Hz-16kHz,体积762x457x397mm。

就以Harbeth目前在线的产品来说,总共就是五型,以体积排列,最小的是P3ESR XD,再来是,M30.2 XD、C7ES-3 XD、SHL5 Plus XD,最大的就是40.3 XD。如果以价格来排,M30.2XD虽然体积小,但因为是Monitor系列,所以反而比C7ES-3 XD贵,所以价格顺位是P3ESR XD、C7ES-3 XD、M30.2 XD 、SHL5 Plus XD与40.3 XD。

或许您也有发现,40.3XD的价格是他家第二贵者的约三倍,比起最便宜那款十几万台币高好几倍,而且以「书架型」音箱来说,这种高价并不常见。为何Harbeth会这样订价呢?Alan Shaw说40.3 XD的零件用料、设计成本比其他四型高好几倍,这么高的订价也只是反映成本而已。


型号雾煞煞


Harbeth的音箱种类并不多,但型号却很多,往往搞得音响迷雾煞煞。其实这是因为Harbeth每逢25、30、35、40周年就会推出纪念版,所以一般人很容易搞混。就以40来说好了,最早在1998年推出,2008年推出 40.1,2015年推出 40.2,2017 推出40.2周年纪念版,2020年2月推出XD系列,也包括40.3 XD。

到底XD系列与40周年纪念系列有什么不同?从外观看几乎是一样的,但「内容」有所提升。二者所使用的单元、箱体、内部补强都是一样的,不一样的是XD系列的分音器有改进。此外就是提供更多种外观木皮漆工选择(40周年纪念系列只有一种,没得选)。

仔细比较前一代40.2与40.3 XD,二者使用的单元一样、规格相同,箱体大小与重量也完全一样。再往前追溯到40.1,发现箱体大小的高度与宽度一样,但深度反而是400mm,比前二者的338mm还深一点。而在规格上,后者是38Hz-20kHz+/-3dB,前二者则是35Hz-20kHz+/-3dB。有意思的是,40.1的箱体虽然比较大一点,但重量却只有34公斤,低于前二者的38公斤。

看到此处,我建议您也不必去斤斤计较Harbeth音箱外观看起来一样,但为何型号每几年就改一次?近二十年来,您有见过物价下降的吗?应该都是缓步上涨吧!既然如此,Harbeth音箱每隔几年改个型号、调个售价也是很自然不是吗?所以说,早买早享受,早买还比较便宜。


XD问世


Harbeth的前世今生表过,让我们回头看本篇的主角40.3 XD吧!您一定会先问:到底XD是什么意思?eXtended Definition延伸定义。到底是延伸什么定义呢?官网上说了一大堆,总之就是升级、更棒的意思。40.3XD是Harbeth目前的旗舰音箱,送到我家时全新尚未使用过,从纸箱里拿出40.3 XD,整个空间瞬间充满木头味。为何会这样?因为40.3 XD的木皮看起来像是没有上过漆那种(我相信是有上漆),摸起来朴素又很有价值感,或许我闻到的味道是漆味?或许是真的从木皮散发出来的木头味?总之跟一般音箱闻起来味道不同。既然是全新品,我只好在我去上班时,以CD唱盘按Repeat让他Run个够。


螺丝特多


40.3 XD的箱体是很传统的矩形箱体,把网罩拆开,可以发现这个网罩是镶在沟槽里的,而非一般用磁铁或黏毡固定,这样的做法是费工费成本的。在箱体正中央高、中、低三个单元垂直排列,高音是25mm磁液冷却单元(我猜是SEAS制造的),有铁网保护。中音是200mm 自家的RADIAL2单元,这种胶材振膜深黑色有光泽,在Harbeth其他二音路音箱是用来当中低音单元的,老实说很少看到以200mm直径单元作为中音单元的,这是40.3 XD的特殊之处。而低音则是300mm PP振膜单元,也是Harbeth自己设计的。在面板上有二个低音反射孔。在中音单元与低音单元开孔处,刻意做成内凹弧形,而且打磨得很圆滑,单元锁进去是内凹的,这样的作法显出Harbeth的细工。

比较特别的是,面板上锁音箱单元的螺丝有16颗,锁前面板的螺丝有14颗,锁背板的螺丝也有14颗,总共就是44颗。为何Harbeth要以那么多螺丝来锁单元与面板呢?一般音箱很难看到那么多螺丝。其实这种做法是依照BBC对箱体的研究(也是H.D.Harwood的研究)去做的。一般音箱都是以黏胶来黏合箱体的六片板子,而且会认为板材越厚越好,这样才能抑制箱体的共振,最好是用无共振材料去做箱体,这样音染才能去除。


转移共振频域


上述的想法基本上没错,但要真正做到无音染恐怕成本会很高。BBC的研究发现,如果用比较薄的板材(所谓薄是大约12mm,而所谓厚大约18mm),加上适当的阻尼与补强,可以让矩形箱体的共振从中频段下移到低频段,如此一来可以降低中频段的音染。而BBC的广播鉴听音箱最重要的就是中频段的表现,所以这样的做法就成了BBC鉴听音箱箱体的标准,也衍伸出Spendor音箱与Harbeth音箱箱体的做法,因为系出同源啊!

各位要知道,1970年代BBC还没有使用雷射工具来量测箱体的共振情况,也还没有计算机仿真,所以得出的结论是可以改善音染的。而今天各种量测工具与方式飞天钻地,解决箱体共振音染的作法当然就更多了。不过,Harbeth到今天依然遵循着BBC当年的研究成果。他说:你把整体黏合的音箱箱想成一口铸造出来的钟,钟如果没有裂缝,敲打它时共振可以延长很久。反之,钟内部如果有裂缝,敲打它时声音就会哑哑的。


控制共振


Alan的意思是,如果用传统胶合方式把音箱箱体的六片板子紧紧黏住,音箱箱体就会跟没有裂缝的钟一般,震动会传遍整个音箱箱体。所以,为了有效阻隔箱体共振,Harbeth音箱箱的做法是先将左右上下四块板做成一个坚固的框架,然后再将面板与背板这二块以螺丝锁上,由于面板与背板不是跟上下左右板材一体,就如有裂缝的钟一般,产生抑制共振的能力。这就是为何Harbeth音箱箱体的面板与背板各以14颗外露螺丝锁住的原因。

请注意,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将音箱箱体的共振峰值从中频段移到低频段,而非可以去除共振。实际聆听时,40.3XD的整个音箱箱体还是会随着单元的活塞运动而震动,箱体的震动也会传导到金属的音箱架上,虽然音箱箱体与音箱架之间还用了吸震圆垫。附带说一下,40.3XD的箱体大小很尴尬,必须使用特制的脚架,购买时请连脚架一并考虑。


精细配对


来到40.3XD的背板,可以看到一组漂亮的WBT音箱线端子,以及序号。40.3 XD一对音箱的序号是相同的,而且印有L与R。一般人可能会想不通,Harbeth的音箱单元都是安置在正中央,并没有偏左或偏右,既然如此,为何Harbeth的音箱要标示左右边呢?其实那个L与R并非要您将音箱摆在左边或右边,只是告诉用家,这对音箱的左、右声道是经过精密配对的。

Harbeth一向不公布分音器的分频点与细节,只知道内部采用英国制电容,OFC铜配线。不过从其灵敏度只有86dB来看,分音器可能相当复杂。不知道您有没有拆过BBC LS3/5A,看过内中的分音器?小小二音路音箱分音器却很复杂,分音器越复杂,吃掉的功率也就越多,灵敏度也会越低。40.3XD是三音路设计,如果遵照BBC的设计,分音器应该也不会是太简单才对。


大功率好听


聆听40.3XD的场地在我家开放式大空间,音箱架是代理商一起送过来的,同时还送来品乐音响自己制造的脚垫。聆听时用了SpectralDMC 30SS前级,搭配PassLabs X350.5后级,以及AudioValve Baldur 70单声道真空管后级。数位讯源是emmLabsTSDX se与DAC2se,串流则用Weiss DAC502。

这二套后级比较之下,AudioValve马上就被比下去了,因为它每声道输出70瓦,而40.3 XD的灵敏度只有86dB(2.83V/1M),说它难推也不难,说它好推也不是,总之用Audio ValveBaldur 70来推就会有没吃饱的感觉。原厂建议扩大机35瓦以上就可以,老实说我怀疑。相形之下,用Pass X350.5来推时声音就很饱满,而且扎实。所谓扎实不是只有低频,连中频都觉得很扎实。此外,用AudioValve来推时,低频段也没有用X350.5来推量感那么足。


找到最佳搭配


用这套组合听了好几天之后,本来打算开始定稿,后来想想家里还有一套ChordDave DAC前级搭配ChordUltima 5后级(每声道300瓦8欧姆负载),想说拿来搭搭看也无妨。没想到,这一听就拆不下来了。为什么?因为这套Chord前、后级将40.3 XD的乐器、人声音质之美,以及真实的程度表现得淋漓尽致,这样的表现才验证了40.3XD贵得有理。换句话说,如果以前二套扩大机来推40.3XD,我对40.3 XD要卖九十万台币的价值是存疑的。但是用Chord来搭配之后,我才真正听到40.3 XD在音质、真实程度上的实力表现。要知道,即使便宜的音箱,只要低频口径够大,也是能够发出量感足够的低频,要多少高频与多厚的低频也没问题。然而,如果要能够听到非常美的音质,以及很真实的乐器人声,那就必须要上了档次才有办法。而这套Chord搭配40.3 XD之后,才让我真正发现它的价值,所以,最后的定稿就以搭配Chord来写。


不可小看


我先说40.3XD的短处,如果要拚大型管弦乐的音乐规模感与震撼力,40.3XD距离我的双ATC还有距离,低频的往下沉潜能力也不如我的ATC音箱系统。不过这当然是非战之罪,我的双ATC每声道有二个12寸低音单元,二个中音单元、二个高音单元,而40.3 XD只有高、中、低音单元各一,再怎么拚也拚不过ATC。但是,以「书架型」音箱来说,40.3 XD的音乐规模感已经会让人吃惊,应该可以挂头牌,放在一般空间来听,怎么说都是够的,也可以称得上气势澎湃,绝对不可小看。

换做跟三音路落地式音箱相比,40.3XD的气势也一点都不输,尤其是听Hans Zimmer那张「The World of Hans Zimmer, A Symphonic Celebration」的第一首「The Dark Knight」时,那大鼓的震撼威力我还以为是从我的双ATC音箱所唱出来的。


音质真美


接下来我要说40.3XD让我感动的声音表现。首先我要说40.3 XD的音质很美,当我听BIS的布拉姆斯三首单簧管奏鸣曲(Michal Collins单簧管,Stephen Hough钢琴)时,听到了很美的钢琴与单簧管,更重要的是二者所产生的和声很美。这种音质与和声的美会让人听了非常舒服,不是单纯的高音多高、低音多低的那种感受。此外,我也感受到单簧管与钢琴的声音很干净,泛音很丰富,但声音却清爽又干净,很纯,没有杂质,也不紊乱。

接着我听黄郁婷演奏的「她的日记」。这是小提琴与钢琴的合奏,同样的小提琴与钢琴的音质很美,而且小提琴怎么拉都不会让人觉得尖锐噪耳,但是该往上延伸的尾音一点都不缺,而且光泽很美,声音很甜。钢琴的音粒则是一颗颗利落清爽,形体适中,实体感很真实。


小提琴钢琴迷人


接着听曾耿元所演奏的那张「InConcert Vol.1」。同样是小提琴与钢琴的合奏,但40.3XD不仅让我听到很美的小提琴与钢琴,而且这二样乐器的音质音色都跟前二张不同,40.3XD很轻松的就能让人辨识不同乐器的音质与音色。再听AnastasiaChebotareva所演奏的「Virtuoso」,这是小提琴与钢琴、吉他、管弦乐等不同的搭配,40.3 XD同样传递给我真实与美的听感。没错,听起来真实又很美,这就是40.3XD回放小提琴、钢琴、吉他给我的感受。


浑身舒畅


接下来我听MaitaneSebastian的巴哈无伴奏大提琴组曲(Paraty唱片)。这一听,马上又被大提琴声音迷住,那是恰如其分,不夸张、具有美感的大提琴声音。而且大提琴灵巧不死板、不会闷闷的,很有弹性。再听Jean-GuihenQueyras大提琴、AlexandreTharaud钢琴那张「Complices」(Harmonia Mundi),同样的大提琴与钢琴也是非常美声,听起来浑身舒畅。或许您会奇怪,为何我一直用「听了很舒服」、「浑身舒畅」来形容我对优美音质的听感,因为这是音响迷修练到最后,对于声音表现的最终感受。如果听起来会让身体觉得不舒服,或无感,那肯定是美的程度还没到位,甚至是不美的。只要听到的声音很美,会让人浑身舒畅,那么这部器材、或这套音响系统就是够好的。


让人吃惊的扎实


前面听过小提琴、钢琴、大提琴,这三样乐器都是判断音响器材优劣最基本的工具,接下来我听流行音乐,用的是DavidFoster那张「AnIntimate Evening」时,40.3XD的扎实人声表现让我吃了一惊,那是密度很高的人声表现,无论女声或男声皆然,而且光泽很美。此外,小鼓与脚踩大鼓的声音也很扎实,收束很快,很饱满,而且密度高,有重量感。更厉害的是伴奏乐器的音质也都很美,小提琴、钢琴,应该说每样乐器的音质听起来都很美。还有,虽然音量开很大,但唱歌的声音线条还是很凝聚,嗓音还是很纯,而且不会有承受不住失真的感觉。显然,40.3XD这个中音单元非常厉害,因为大部分人声、乐器主要都是这个中音单元在发声的。当然,我不会忘了那个12吋低音单元,在听这张CD时,低音很沉,量感很足,而且控制力很棒,为整个音乐奠下稳固雄厚的低频基础。


饱满清爽


David Foster这张「An Intimate Evening」现场演出是很炙热的,无论是歌手或伴奏都充满力量与热情,声音也录得很饱很满,冲击力强劲,听起来很过瘾。接下来我听AnneBisson Trio那张「FourSeasons in Jazz」,这张虽然是爵士乐,但就没那么炙热了。爵士乐三重奏通常就是钢琴、套鼓与原音Bass,而这个三重奏的钢琴与歌唱是由Anne Bisson担纲的。在这张CD中,同样听到饱满有劲的歌唱嗓音,还有清脆的小鼓、很有弹性、收束很快、很饱满的脚踩大鼓噗噗声。而且,每样乐器的音质都很好。更棒的是,空间感很好,声音的细节很有秩序,层次很好,不会乱成一团。老实说,我听这张CD时最感动的就是音质,乐器就只有简单那几种,但是每样的音质都非常美,尤其是钢琴与AnneBisoon的嗓音。不!我应该说不仅美,AnneBisson的嗓音实在太真实了。

而听JacquesLoussier Trio那张「PlaysBach」时,40.3XD的快速瞬时反应、爽脆的钢琴音粒、有劲且反应电光石火的脚踩大鼓噗噗声,还有音阶清晰的原音Bass也让人惊讶,那是极佳控制力与极快反应的混合体。尤其低频量感充足又干净的表现更是让人喜爱,一点都不拖泥带水。


气势磅礡


前面我有提到40.3XD唱Hans Zimmer那张「The World of Hans Zimmer, A Symphonic Celebration」时的表现,老实说我听这二张CD时,心里所感受到的惊心动魄程度还超过听萧士塔高维契的交响曲。如果闭着眼睛听,我一定会说这是一对大型落地式音箱,因为厚重的管弦乐与滚滚低频所带来的冲击太强了。我家开放式空间那么大,40.3XD还能呈现满满的声音包围感,而且密度很高,我开始相信40.3XD的规格上所言,可以承受到650瓦。

事实上在听这套CD时,我还有一个更惊奇之处,那就是40.3 XD的解析力超高。看电影时经常会听到Hans Zimmer的电影配乐,那种史诗般壮阔的管弦乐排山倒海而来,把人整个掩没在浓浓的乐音中,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。不过,这种庞大的管弦乐很容易混成一团,失去管弦乐层层的层次感与乐器的解析力。让我吃惊的是40.3XD唱起这二张CD竟然是那么的清晰那么的干净,层层迭迭的弦乐群、铜管群一波波袭来,壮阔中保有高度清晰程度,并没有因为那么强的音压而乱了套,真是不简单啊!

40.3 XD当然不是只能听爆棚的管弦乐,它听起细致的管弦乐也特别有味道。像我听Jordi Savall指挥Le Concert Des Nations演奏的古乐版「贝多芬第六号交响曲」(AliaVox唱片)就非常细致非常美,而且弦乐丝丝缕缕,还能飘出一股特殊的音色味道,那种纯美的感觉听起来很舒服。


贵得有理


Harbeth 40.3 XD这对「书架型」音箱如果光看订价,一般人都会觉得「贵死了」,连我在还没听过之前,也是这么认为。而且,以前我对AlanShaw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很不爽,他常说:「我们家的音箱是全世界最好的」。而现在,听过40.3XD之后,我必须承认,Alan Shaw是有资格这样说的,40.3 XD的各方面表现真的太惊人了,远远超过大部分人对书架型音箱的看法。对于40.3XD,我要大声的说:它贵得有理,够好才敢大声啊!。

器材规格:
Harbeth 40.3 XD
产品类型:三音路低音反射式书架型音箱
使用单元:
25mm软半球高音单元×1
200mm RADIAL2中音单元×1
300mm PP低音单元×1
频率响应:35Hz-20kHz(±3 dB)
平均阻抗:6-8欧姆
灵敏度:86dB(2.83V/1M)
重量:38公斤
外观尺寸(WHD):750×432×388mm
四种饰面:胡桃木,樱桃木,玫瑰木,白蜡木、胡桃木
英国 雨后初晴 Harbeth 40.3 XD 最新款大型书架音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