嗨!欢迎来到遛音响6HIFI 请登录 免费注册
400-068-4885
音响评析

唤醒对BBC 3/5A的记忆-英国 宝华B&W CM1书架箱

2016/9/3 13:44:54

|
8610

即使是不熟悉Hi End音响的人,对于B&W的名气应该也有所闻。全名Bower & Wilkins的B&W,代表创办人John Bowers和Roy Wilkins,最早他们一起在英国Worthing地方开设音响店。John Bowers热爱古典音乐,但是就算自己开音响店,还是不满意一般市售的喇叭,先是DIY动手修改,最后乾脆全部自己设计製作,建立了不少忠实的客户群。


在开音响店兼卖自己设计的喇叭期间,有一位老客户Knight女士,对于John在古典音乐上的知识相当佩服,并且非常喜欢他所製作的喇叭,自然也是忠实用户。Knight女士过世时,指定将10,000英镑的遗产留给John,请他继续研究喇叭製作。所以John在1966年找来好朋友Peter Hayward,一起创办了专门製作喇叭的公司,B&W于焉诞生。从1966年到现在,B&W已经从当年的小音响店,茁壮为全球数一数二的音响事业集团。B&W基业长青的秘诀,应该归功于John从一开始就坚持大量投资研发的原则,虽然John在1987年与世长辞,但重视研发的传统,依然驱动著整个B&W集团向前迈进。

继承百万Nautilus的技术

B&W最出名的喇叭,莫过于概念性的Nautilus鹦鹉螺,创新的铸造箱体,强调超高刚性抑制震动,以四路分音精确达到全频段均衡再生,即使Nautilus的推出已经是1993年的事了,至今依然看来前卫而充满创意。其中,Nautilus高音导管技术延伸至全系列B&W产品,即使在售价数万元的入门级CM1上面,我们依然可以享受到百万等级Nautilus喇叭的研发成果。

在B&W的族谱当中,书架型喇叭最高等级的一款就是N805,接著是700系列最小的705,再来就是尺寸精巧的CM1。N805的高音导管独立在箱体顶部,看来特别突出,而705则把高音导管尾巴收在箱体内部,看来比较保守,而方正规矩的CM1则更是走传统造型,但B&W为单体装上坚固的金属框架,不仅有强化结构与抑制震动的意义,冷冽的金属光泽则增添了CM1洗鍊而前卫的视觉感受,比起过往的DM系列较重的塑胶感,CM1的质感大幅度地提昇。


简单的设计原则

研究CM1的设计,归纳起来就是极简原则。音箱传统而方正,完全没有弧线,二音路二单体的书架喇叭,看起来再简单也不过了,实际上CM1裡面藏著B&W数十年累积的技术精华。前面讲过了,CM1同样採用Nautilus高音导管技术,所以1吋铝质高音单体背后,其实藏著长长的高音导管。5吋的中低音单体,振膜黄澄澄的颜色代表B&W爱用的Kevlar防弹布振膜。低音反射孔设置在背后,开口处还沿用了B&W著名的「高尔夫球空气力学」设计,圆弧开口周围有类似高尔夫球表面的凹凸不平,以降低空气快速流动时产生干扰声响。即使是入门款的书架喇叭,CM1依然藏有B&W最精华的技术,如果真要和更昂贵的机种比较,CM1少的可能不是技术,而是箱体外观没有那麽讲究。

低音反射孔沿用了B&W著名的「高尔夫球空气力学」设计。


极简原则的发挥,同样也应用在分音器的设计上。CM1採用元件最少的一阶分音,B&W认为在喇叭的机械结构与整体设计,是喇叭好声的基础,研发的任务在于机械物理性能最佳化。但是分音器则会在音乐讯号路径上增加额外的元件,不仅造成讯号的损耗,零件越多的分音器,也代表工程师尝试筛选的元件变数更多,所以要达到好声,B&W相信,基本必须把单体、箱体与机械结构搞好,当这些问题解决了以后,自然可以採用元件最少的一阶分音。

让人想起BBC 3/5A

聆听CM1的过程都在自家的聆听空间,主要搭配ASR Luna 6驱动,趁著Pass X2.5前级/X250.5后级与Quad 99前级/909后级都还在家中停留时,也拿出来搭配。小巧的CM1摆放并不困难,拆箱之后,我把喇叭安放在60公分高的脚架上,似乎有些太低,所以只好搬来小板凳,让坐下来的高度适合聆听位置的Sweet Spot,所以为CM1找一对稍高的喇叭架有其必要,原厂有专属搭配的脚架,但原装进口价格应该不低。

安顿好CM1,准备调整摆位之时,却让我想起了BBC著名的3/5A喇叭,不知迷倒了多少人跳进音响的世界。CM1的效率标示为84dB,而3/5A则是83dB,看来差异不大,而我搭配的扩大机,功率都超过100瓦,应当能压榨出CM1的全盘实力。

功率不可省

B&W为CM1的单体装上坚固金属框架,有强化结构与抑制震动的优点。


相较于参考的JK Audio PM-10号角喇叭,Luna 6大约音量在40就能震天嘎响,而CM1至少要到50才能有满意的音压,要重现庞大交响乐规模时,甚至可以开到接近最大值61的位置,所以84dB效率对功率有著相当的需求,有必要准备功率充沛的后级搭配。

以大功率驱动CM1,完全不像在聆听一对书架型喇叭。搭配Pass X2.5/X250.5,驱动起来更是轻鬆自在,游刃有馀,控制力与解析力也更上层楼,不过我想很少人会用价位这麽不相称的器材搭配,但却也显示CM1的潜力无穷。而Quad 99/909同样也发挥了大功率驱动的好处,虽然解析度略逊于Pass,但宽鬆庞大的气势,把CM1似小还大的气魄巍峨呈现。

精准而暖调的质地

要发挥CM1以小搏大的性能,大功率当然不能省,摆位则首重喇叭间距,适度地拉开两支喇叭的距离,可以让CM1的音场更为庞大,只要聆听空间许可,尽量将间距拉开,对音场重现的宽度很有帮助。

以充沛的功率和适当的摆位,CM1展现出精准而暖调的质地,譬如上原彩子演奏的「柴可夫斯基第一号钢琴协奏曲」,乐曲一开始就掀开强劲的高潮,然后音乐表情急转直下,强烈的情感对比,在CM1上面有著精彩的起伏变化。虽然CM1的低频延伸只到50Hz,但音乐场面却超乎想像的庞大,定音鼓的鼓点清晰,虽然尺寸依然不及真正优质的落地喇叭,但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,CM1的表现已经相当足够。如果你非得要低频能撼动裤管、扑天盖地,请另外为CM1搭配超低音,补上极低频。不过在小坪数的空间中,CM1已经足以让人贴近录音的现场,流畅地呈现音乐的强弱起伏和对比。

CM1温暖软质的色调,或许和分频点设置在4kHz有关,相对的那只5吋Kevlar中低音几乎扮演著全音域单体的角色,最低可达45Hz,而1吋铝质高音单体则负责4kHz-22kHz的频宽。如此个性在弦乐表现上最是迷人,譬如王健的「巴洛克时期大提琴协奏曲」,大提琴略为庞大的体型,把王健沉稳的神情清楚重现,而细腻的音乐对比起伏,更是表情十足,这种纯粹的音乐质地,很难在同价位的喇叭中寻获。

在表现古典音乐的能力上,CM1没有辜负B&W的盛名,就算是入门产品,CM1依然在最困难的音乐表情上获得高分。继承了B&W的传统,CM1拥有浓淡适中的中频密度,譬如普雷特涅夫的「莫札特钢琴奏鸣曲」,平台钢琴的尺寸,在充足的功率驱动下,CM1能表现出合宜的钢琴形体,钢琴的颗粒饱满而有厚度,没有一般书架喇叭小家子气的问题。

充分驱动是关键

前面我说到可以把Luna 6的音量几乎全开,播放的不是CD,而是「The Little Willies」的同名专辑LP版,妙趣横生的乡村音乐,节奏感特别轻快爽朗,但是小声听很难感受近似小酒吧现场的热闹气氛,我大胆地把音量转到接近最大的60,电贝斯与爵士鼓愉悦的进行,乡村音乐的气氛让人听得通体舒畅,诺拉.琼斯轻快地唱著「Roly Poly」,我心底则想著:该为这张唱片准备啤酒还是威士忌?能把CM1推得好,小喇叭一样能有大场面。

在B&W的家族中,CM1是最小一款「遵循古法」设计的喇叭,它没有花俏的造型,走方正简单的线条,但是所呈现的风格却百分百B&W:透明精准中保有温暖音乐色调。二音路二单体的点音源设计,原理再单纯也不过了,B&W还刻意採用最简单的一阶分音,降低被动元件产生音染。分频点设计在4kHz,5吋中低音单体负责最大部分的音乐频段,背后的低音反射孔,有类似高尔夫球表面的凹洞,用来降低气流噪讯,让低频更纯淨,原厂随附中空的圆形海绵,可依实际搭配用来调整低频量感。不要因为尺寸就小看CM1,小巧身躯可隐藏著强劲实力,要想把效率84dB的CM1玩得好,大功率不能省,好脚架要搭配,制服了CM1,下次朋友到你家听音乐,肯定无法相信这麽小的喇叭,可以重现音乐的壮阔场面。

B&W CM1 器材规格

型式:二音路二单体低音反射式书架型喇叭
使用单体:1吋铝质振膜高音单体、5吋Kevlar振膜中低音单体各一。
效率:84dB
阻抗:8欧姆(最低5.1欧姆)
分频点:4kHz 
频率响应:45Hz-50kHz(55hz-22kHz参考轴线上测量,±3dB)
尺寸∕重量:280×165×276mm(高×宽×深)∕6.7公斤
英国 宝华B&W,宝华B&W CM1,BBC 3/5A 书架箱